部门概况

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概况 > 简介

长春师范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国家和吉林省产业的重大需求,推进学校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开展学科交叉、促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成立的。

研究院的职责和功能包括:1、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需要;2、整合校内外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助力博士点申请的需要;3、培育科研团队,实现科研人才成长,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4、孵化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平台,培育国家科研奖励的需要。

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与团队包括:

1、长白山特色资源应用研究中心

团队成员:时东方(负责人)、付立波、辛树权,李赛男,张语迟,郑梅竹,王晶,崔婧,王强,陈丽娜,李福森

研究方向:包括珍稀食药用菌高效立体栽培模式探索及种质资源开发、基于大型真菌的纳米材料生物合成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桑黄等大型真菌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制备研究、基于桑黄等大型真菌的功能性食品及固体饮料的研究与开发、药用菌活性组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分离提取物对抗炎与镇痛生理功能的作用研究等;

2、数学与交叉应用研究中心

团队成员:刘仁云(负责人)、梁四化、付苗苗、耿庆田、李东平、李清亮、赵东、韩七星、宋玥蔷、刘洋

研究方向:分数阶基尔霍夫型Laplace问题研究、包括流体力学方程的适定性研究、随机生物种群研究、随机传染病系统研究、长白山植物资源保护研究、东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研究、机械结构可靠性的优化设计、大型矩阵计算理论方法及应用、可修复系统的数学模型、多尺度分析方法的传染病模型、黑土地成分分析与保护研究、疾病诊断及预测方法研究、纳米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太阳能电池效能研究等;

3、黑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董炜华(负责人)、王光野、李晓强、张有地、王晓东

研究方向:包括黑土区土地质量与生态功能、黑土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黑土区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黑土区不同圈层间物质能量运移机制、黑土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优化与人地关系等研究;

4、人工材料—生物界面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杨光敏(负责人)、宋凯、栾景飞、张小奇、任峰

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相容性材料的物化性质表征、生物合成反应器的分子物理过程研究,功能分子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人工材料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变化规律研究等;

5、定量遥感与科学计算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吕云峰(负责人)、梁四化、刘光洁、孙秋成、刘廷祥

研究方向:包括定量遥感反演模型、生态敏感区定量遥感应用、叶绿素定量遥感与农业生产研究等、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研究、遥感反演数学模型研究、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研究、智能制造数据流分析等。

6、耐盐碱大豆创新及功能食品开发研究中心

团队成员:魏 健(负责人)、王丕武,王跃强,于寒松,王光野,张丽辉,宋凯,张丽娇,兰兰,阿迪博士

研究方向包括大豆基因遗传改良研究、玉米基因遗传改良研究、耐盐碱作物生物学研究、耐盐碱大豆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等研究。

7、运动员及普通人群体能训练与健康促进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张镜宇(负责人)、郭家骏、李宇、佟彤、蓝永生、张殿禹、孙岩、林加彬、王润极、刘冠楠、李南

研究方向包括运动员基础及专项体能训练研究;运动员康复训练研究;运动生物科学研究;运动心里与生物力学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健康促进服务监测研究;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

研究院管理团队由现有职能部门人员兼任,整合优化校内相关研究所、基地平台资源,坚持以解决科技创新问题为导向,以项目研究带动团队建设,各研究中心和团队的教师按本人自愿原则,参加自己擅长领域的交叉研究团队,教师的人事组织关系仍在原学院。各研究中心主任和团队召集人负责组织该领域全校相关研究人员,搭建团队、开展研究、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