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概况

部门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概况

长春师范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国家和吉林省产业的重大需求,推进学校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开展学科交叉、促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成立的。

学院的职责和功能包括:1、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需要;2、整合校内外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助力博士点申请的需要;3、培育科研团队,实现科研人才成长,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4、孵化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平台,培育国家科研奖励的需要。

三、工作职责与任务

1.统筹负责科技创新研究院的规划与建设,承担科学研究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职责,开展科技创新领域内的研究实践与成果转化。

2.构建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团队,吸纳优秀科研人员,探索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有效实施路径。围绕国家和吉林省科技重大科技需求,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

3.加强软硬件建设,吸引校外高水平人才入院工作,打造优质的科技创新软硬件环境,整合校内外资源,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平台,力争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方面建设有所突破;

4.积累高水平科研成果,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培育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助力学校“申博计划”;

5.提升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团队协作能力,创建有效机制,通过“顶层设计、前沿创新、交叉融合、开放协作、项目驱动”的建设模式,发展几个较为成熟的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团队,实现科研团队建设水平的提质增量。

四、建设目标

(一)近期目标

1.初期,完成凝炼科技创新方向,构建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团队的工作目标,通过有序组织和规范管理,达到良好运行状态;整合校内实验设备,建设科研实验设备共享平台。

2.三至五年内,通过各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团队积累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形成的前沿、发展潜力大、应用价值高的研究内容,共同构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的选题,凭借优良的研究基础、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实现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的突破。

3.持续性的推进成果转化,取得较大经济效益;五年左右,凭借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家级科技奖励上有所斩获。

(二)中长期目标

1.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形成稳定增长的态势,十年内,在全国省属师范大学中拥有较好位次,力争达到第一梯队序列;

2.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团队架构稳定,后续发展良好,形成5-8个成熟的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团队,能够不断扩展研究领域,培养科研人才,并能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不断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

3.构建有地域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研究,以此为基础,获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组织架构与原则

1.组织架构。科技创新研究院建立校级管理团队,下设“办公室”、“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团队”,办公室设在中心实验室。

学校现有自然科学类的研究所、吉林省工程中心、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纳入到科技创新研究院进行科研工作管理,各研究机构负责人每年向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汇报本年度科研工作进展、科研工作业绩及下一年的科研工作计划。各机构的行政归属不变。

(1)建议成员如下:

院长:张德利(兼)

专家顾问:赵骥民、刘春明、周义发

执行院长:时东方(兼),主要负责科技创新领域的论证与优化,组织各个研究团队围绕选定的领域或地域进行集成、聚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设定分解,组织实施,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研究院孵化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平台,培育国家科研奖励、构建科研团队,助力科研人才成长等项工作。整合校内外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主体功能。

副院长(实行席位制,原则上由学校各自然科学类学院院长兼任):

张丽辉(兼),主要负责耐盐碱大豆创新及功能食品开发研究中心的科学研究推进,调动团队力量,进行充分的实验,在新品种上有所突破,并进行成果转化。

刘仁云(兼),主要负责数学与交叉应用研究中心的组织运行,开展融合创新,发挥数学的科学价值意义,在各个领域进行数学应用探索研究;

刘光洁(兼),主要负责科学计算、模型设计科研人员的组织与协同,将科学计算的先进方法进行各研究方向的深入应用,提升定量化研究的科学水平;

赵 仑(兼),主要负责开发化学学科的科研优势力量,进行药用资源开发的分离与提纯先进方法研究;

杨光敏(兼),主要负责人工材料—生物界面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加强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人员的融合,支撑对吉林省独特资源的开发与转化;

董炜华(兼),主要负责黑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的运行与研究扩展;

王 冲(兼),主要负责各成果的工程应用,转化前工程实验相关工作。

科技创新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李 丹、李赛男,主要负责科技创新研究院日常工作管理与沟通协调等相关工作。

(2)建议初步设立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与团队(可根据未来研究需要随时增设团队及人员)及主任或召集人如下:

①长白山特色资源应用研究中心(时东方、付立波、辛树权,李赛男,张语迟,郑梅竹,王晶,崔婧,王强,陈丽娜,李福森):包括珍稀食药用菌高效立体栽培模式探索及种质资源开发、基于大型真菌的纳米材料生物合成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桑黄等大型真菌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制备研究、基于桑黄等大型真菌的功能性食品及固体饮料的研究与开发、药用菌活性组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分离提取物对抗炎与镇痛生理功能的作用研究等;

②数学与交叉应用研究中心(刘仁云、梁四化、付苗苗、耿庆田、李东平、李清亮、赵东、韩七星、宋玥蔷、刘洋):分数阶基尔霍夫型Laplace问题研究、包括流体力学方程的适定性研究、随机生物种群研究、随机传染病系统研究、长白山植物资源保护研究、东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研究、机械结构可靠性的优化设计、大型矩阵计算理论方法及应用、可修复系统的数学模型、多尺度分析方法的传染病模型、黑土地成分分析与保护研究、疾病诊断及预测方法研究、纳米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太阳能电池效能研究等;

③耐盐碱大豆创新及功能食品开发研究中心(魏 健、王丕武,王跃强,于寒松,王光野,张丽辉,宋凯,张丽娇,兰兰,阿迪博士)包括大豆基因遗传改良研究、玉米基因遗传改良研究、耐盐碱作物生物学研究、耐盐碱大豆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等研究

④黑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董炜华、王光野、李晓强、张有地、王晓东):包括黑土区土地质量与生态功能、黑土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黑土区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黑土区不同圈层间物质能量运移机制、黑土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优化与人地关系等研究;

⑤人工材料—生物界面研究团队(杨光敏、宋凯、栾景飞、张小奇、任峰):包括生物相容性材料的物化性质表征、生物合成反应器的分子物理过程研究,功能分子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人工材料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变化规律研究等;

⑥定量遥感与科学计算研究团队(吕云峰、梁四化、刘光洁、孙秋成、刘廷祥):包括定量遥感反演模型、生态敏感区定量遥感应用、叶绿素定量遥感与农业生产研究等、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研究、遥感反演数学模型研究、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研究、智能制造数据流分析等。

⑦体能训练与健康促进研究团队(张镜宇、郭家骏、李宇、佟彤、蓝永生、张殿禹、孙岩、林加彬、王润极、刘冠楠、李南):包括运动员基础及专项体能训练研究;运动员康复训练研究;运动生物科学研究;运动心里与生物力学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健康促进服务监测研究;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

2.组成原则。研究院管理团队由现有职能部门人员兼任。整合优化校内相关研究所、基地平台资源,坚持以解决科技创新问题为导向,以项目研究带动团队建设,各研究中心和团队的教师按本人自愿原则,参加自己擅长领域的交叉研究团队,教师的人事组织关系仍在原学院。各研究中心主任和团队召集人负责组织该领域全校相关研究人员,搭建团队、开展研究、组织活动。